登录 搜索

三灶狮舞

发布时间:2022-05-06 00:00:00| 作者:

2018年7月,三灶狮舞入选珠海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狮子为百兽之王,自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后,向来被视为威严、祥瑞的象征。狮子舞始于魏晋南北朝,到了唐代得到普及和传播,民间将它视为吉祥之星,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过去,三灶岛远离陆地,此地传承南派狮子舞起步干清代晚期。辛亥革命爆发后,人们支持孙中山革命,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唤醒民众,唤醒旧中国这头沉睡狮子,所以,舞狮活动又叫醒狮

三灶狮舞有四大内容,包括狮队的组织分工、舞狮的通常规则及程序、舞狮基本功、采青阵式套路。

三灶狮舞,集武术、舞蹈和打击乐于一体,威武雄壮,喜气洋洋,深受群众欢迎。新中国成立之前,三灶狮舞主要适应于为祝贺新年、祝贺神诞、祝福三十而立和六十而康的人而举办醒狮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后,三灶狮舞适应范围不断扩展,不仅为欢度春节而举办醒狮活动,而且在欢送适龄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接老兵光荣退伍、迎接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的时候,都以醒狮迎送。有时候,一些重大建设工程奠基、新店开张、新居入伙都请醒狮旺场。1999年,中心村醒狮队曾代表三灶镇人民欢送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赴澳门,恢复我国对澳门行使主权。“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耍狮习武,娱乐乡村”这是三灶人对狮舞的认识。在抗战胜利后和改革开放初期三灶曾出现两次醒狮活动高潮。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电视和网络文化盛行起来,人们对文化娱乐活动呈现出多样性的选择,不少人对清苦的舞狮活动不感兴趣,参与醒狮的活动人也越来越少。目前,三灶镇狮舞人才青黄不接,队伍在缩少,表演程序偷减,技艺不精,这是三灶狮舞趋向濒危的信号。

地理分布

据调查,三灶狮舞在1949年以前主要分布在三灶本岛。1949年以后,三灶舞狮活动扩展到小林、南水、斗门、湾仔等村镇。随着三灶等粤地华侨在海外谋生,狮舞已传播到海外。2006年,狮舞已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渊源

狮子产于西域。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国……草带草机元年(公元87年)遣使献师子、符拔。……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安息雀。”狮子为百兽之王,辟邪镇恶,一经传入中国便融进中华民族文化。

狮子舞始于魏晋南北朝。到了唐代,舞狮之风已流行于宫廷、军旅和民间。唐代段安节所著《乐府杂录》记载大型歌舞《太平乐》写道:“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西凉伎诗,这样来描述狮舞: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饮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以下诗句省略)

狮子舞于明代传播到岭南地区,逐渐形成南北两派狮舞。南派狮舞造型威猛,色彩艳丽,配上雄浑的鼓声锣声和钹声,令人精神振奋,给人一往无前的感受。南派狮具制作也有佛山装、鹤山装两个品种。

三灶岛,明代地处抗倭前哨,清代中期以后是广东的一大盐场,有盐课司官员治理。狮舞讲究武术功夫,有辟邪镇恶的作用,无论兵家官家,还是民间都喜欢它,自清代晚期传入三灶,人们把它叫做“耍狮子”或叫“舞狮子”。舞狮活动主要在春节至初七“人日”期间进行,敲锣打鼓结队巡游,为神诞拜庙、为添丁人家贺岁、为三十而立之人送号、为六十而康之人祝寿。据清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香山县志·风俗》记载:“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金支翠旗,穷奢极巧。”辛亥革命爆发后,三灶群众受华侨的影响,支持孙中山革命,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而击鼓舞狮,唤醒民众。之后,舞狮又称作“醒狮”。醒狮已成为民间一项传统的文化体育活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三灶狮舞迅速发展起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灶舞狮活动进入繁盛阶段。全镇有20多个狮队,村村醒狮拜年,年年群狮汇演,有的醒狮队被邀请到小林、南水等地表演。不仅春节期间有醒狮活动,而且在欢送适龄青年参军、欢迎老兵退伍、欢迎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的时候,乃至新铺开张、新居入伙、重大建设工程奠基仪式等等,都有醒狮表演志庆。1999年,中心村醒狮队代表三灶镇人民欢送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赴澳门,恢复我国对澳门行使主权。醒狮,彰显崇文尚武的村风民风,在三灶已得到了普及。

基本内容

一、有健全的狮队组织,狮队每个岗位都有具体分工

一个狮队需要12人左右:舞狮头、舞狮尾3至4人,打击乐(鼓锣钹)3人,引路兼管场地“大头佛”1人,护旗1人,抬鼓及安全保障2至3人艺术指导(最好能兼舞狮或打鼓的)1人。

如果一个狮队出动双狮采青表演的话,则人数相应增加,以一个狮鼓指挥两狮舞动,其中一头狮作采青表演,另一头狮则作烘托表演。

二、要熟悉狮舞常规,要熟悉采青表演和礼仪表演的程序。

三灶狮舞的通常规则可归纳为:“行礼三叩头,谢场三退后;入门先拜左(东边为大),出门退尾走;见青不急采,程序要讲究;会狮要谦和不可出怪手:路过公共场所要鞠躬,听从指引莫争斗。”狮子经点睛之后即进入擂鼓表演程序。表演程序可分采青表演、礼仪表演。采青表演程序为:旺场行礼、拜门探阵、采青、谢场亮相后退下等4个程序。在表演过程中,力能做到有礼、有序、有度,力能在相约的时间内与打击乐默契配合,舞出本狮队艺术最高水平,尤其在表演探青、惊青、食青、吐青等环节中要生动稳妥,在开场和结尾的表演中不忽视细节,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礼仪式表演程序为:旺场行礼、迎送开路或殿后壮行、席地表演等,要造就热烈隆重气氛,在程序安排上要事先与主办方协商,不可喧宾夺主。

三、要有扎实基本功,演练出狮子的个性和神态。

三灶狮舞采用的狮具多为佛山装(也有鹤山装)。黑狮威猛代表张飞红狮雄升代表关云长,黄狮灵活代表刘备,白狮刚烈代表黄忠,绿狮文能代表贵夫人等等。舞狮须展现狮子的个性。舞狮头与舞狮尾两者必须密切合作,练好马步、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跪步等6种步型,同时练好插步、跳步、开合步、麒麟步、小跑步、大两移步、小两移步、探步、跳步探腿等9种步法,以扎实的基本功表演狮子喜、怒、醉、乐、醒、动静、惊、疑、猛等10种神态,表演狮子捕捉、玩耍、嬉戏、舔毛、搔痒伸腰、高蹄、低伏、跳跃、滚翻等等各种细腻动作,展示狮子的动态美。

四、采青要识别各种阵式,与打击乐默契,演练出精彩的套路。舞狮采青要识别高青、地青、桥底青等各种阵式。高青有“姜太公钓鱼"笔陈式。也害有“经阵”“娱松阵”等阵式。桥底者有“高山来灵岁”“狮子上楼台”“梅花林”等阵式。有些阵式高难度、惊险度相当高舞狮人需要有高超技艺或借助辅助设施(如小刀、高竿等工具)去采青,还需一步步地舞出符合事物逻辑的套路去破阵,展现狮舞奇、巧、美的艺术效果。打击乐锣鼓钹也是一种艺术。舞狮人须听从鼓手的指挥,鼓手须配合舞狮人的动作击鼓。因此,大家都要熟悉各种鼓声,例如,三星鼓鼓点柔、稳、慢,狮子行进时、上桩时使用;七星鼓,鼓点猛、密、快,狮子激动时、舞狮至高湖时使用:还有擂鼓、快鼓、慢鼓、沉鼓、鼓边数等等各种各样花式,舞狮人都要听清鼓点,紧扣节奏起舞。舞狮头、舞狐尾两个人在舞狮进程中通常以进话来约定,会路着波点喊:"1、2、3起即3步起转。当鼓手在要求狮子转换舞狮动作时,会先敲鼓边鼓,再变换鼓点指挥狮子行动。舞狮人与鼓手在临场发挥还需要暗示配合,比如,当舞狮人要求鼓手临场发挥,则在狮头口沿伸出手指、拳头,或在狮尾伸腿拨动来暗示起鼓等等。所有这些,两者在训练的时候就要约定好,临场发挥才会恰到好处。

相关制品

一、狮头狮被,仿狮子的彩色模型,特制,向佛山狮具厂订购。

二、狮鼓,木质圆鼓肚、牛皮面,高60厘米、面宽58厘米,内有4束弹

簧,外有两对铁环(提鼓所用)。

三、鼓槌,1对,檀木质,圆柱形,每根长27·5厘米、直径3:2·3厘米。

四、铜锣,1个,铜质,圆径30·5厘米、边宽7厘米、厚0·4厘米。

五、锣槌,1件,圆头木质,长30厘米、直径2-3厘米。

六、铜钱,1对。圆肃形,百径28厘米,高6厘米,中间圆凸把配红绸带。

七、队旗,1-2支,彩色织锦,大三角形,长325厘米、高235厘米,云纹与海浪纹装饰旗边,旗面写某村醒狮队队名。

八、锣鼓架,1个,不锈钢制作,底装有可移动的轮子。

传承人

三灶社区醒狮队:

第一代(建国前):教练师傅温兴(中山石岐人),队员关亮(1929——)、关源(巴拿马华侨海员)、关桃(1929——)、关华林(1931——)、袁社申等等;

第二代(建国后):关志光(1933——)、杜流荣(1943——2016,美国华侨)、罗建荣(1956——)、关莲舟(1957——);

第三代:关振团(1973——)等。

中心村醒狮队:

第一代(建国前):教练师傅钟学勤(中山人)、李泉(1930——1996);第二代(建国后):李世荣(1960——)、麦善勇、覃爱国;

第三代:黄树明(1973——)、麦承科、麦承保、周景林、陆家文。

正表村醒狮队:

第一代(建国前):陈诚忠(正表村人,后去香港捕鱼为生);

第二代(建国后):陈祖绵(陈诚忠之子)、陈福炎(1935——):第三代:谭森榕(1975——)、谭阿辉。

重要价值

三灶狮舞继承我国南派狮舞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展现狮子王者威武形象,能激发人民群众重振中华民族雄风、复兴中华民族伟业的精神力量:三灶狮舞是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的表演项目,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永久传承。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