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装禾虫是东南沿海民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和八月,利用禾虫出海的高潮期进行捕捞,并制作成美食的一个民俗活动。禾虫是潮间带生物,因栖息在稻田或水草的根部,故称为“禾虫”。装禾虫习俗历史悠久,尤其在珠海市斗门区的莲洲、白蕉、斗门等镇特别盛行,禾虫相关的美食制品也广泛流行于粤港澳大湾区地区,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禾虫,状如蚕,……禾虫自稻根出,潮长浸田,因乘潮入海。日浮夜沉,浮则水面皆紫。”清代诗人黄延彪《见食禾虫有感》诗:“一截一截又一截,生于田陇长于禾。秋风鲈鱼寻常美,暑月鲥鱼亦逊他。”说明广东地区禾虫捕捞、美食制作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的一项影响深远的民俗活动。
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在珠海市斗门区的莲洲、白蕉、斗门等镇至今保留较多禾虫生长的潮间带,当地人称为禾虫埠。每年农历四月和八月初一、十五大潮时,就是禾虫捕捞的黄金时段,民间俗称为“禾虫造”,除有虫体最肥美的“正造”、丰收的“大造”之外,还有黄瓜、荔枝上市时的“黄瓜虫造”、“荔枝虫造”等。
“装禾虫”的传统工具叫“禾虫萝”,由麻线手工编织而成,再用薯莨汁加蛋清染晒,使其更结实而不易折断。从明清间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可见,这种工艺早已被广东沿海疍民应用在织物之中,是重要的疍民风俗。
自古以来,粤人有食禾虫的传统。除鲜食外,民间还将其制作成禾虫干、禾虫饼、禾虫酱、禾虫油,俗称“四宝”,是民间逢年过节的馈赠佳品。以此烹制各具特色的菜肴,成为粤菜菜系组成部分,兼以各类禾虫食材不同的食疗功效,构成整套的禾虫食俗。
在广东地区,历代文人把禾虫作为民间风物载入笔记,采风吟咏入诗,不胜枚举。如今在珠海的传统禾虫产区,还流传许多与禾虫相关谚语、歇后语,譬如民谚“戆佬等禾虫”,“手急眼快装禾虫”,歇后语“禾虫爆浆——发烂”等。再有与禾虫相关的咸水歌也在民间以口头方式演绎至今。
装禾虫习俗在珠海市斗门区由来已久,进而衍生的工艺、美食、文学、艺术文化习俗影响深远,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广泛的文化认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2年4月,莲洲禾虫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珠海位于珠江主干流西江的出海口,濒临南海,珠江出海的八大口门,有四个延布在珠海,是全国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曾经是华南最大的渔场。
珠海市下辖的斗门区,是西江水和南海潮的交汇之区,拥有全省最广阔和最适宜禾虫栖息的潮间带和大沙田,斗门区下辖莲洲、白蕉、斗门各镇,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禾虫产地。
“装禾虫”项目所在地莲洲镇,与传统禾虫产区白蕉镇、斗门镇接壤;东与香港、深圳隔海相望,南与澳门水域相连,西北与中山市、江门市比邻。镇内河涌交织如网,水路可通周边各地,陆路交通江珠高速、莲溪大桥、横坑大桥、麻溪大桥,可畅通港珠澳大桥。同上述各市、区均在半小时—1小时交通圈内。斗门区的莲洲、白蕉、斗门各镇是“大湾区”最重要的禾虫产地和集中供应地。其中莲洲镇的粉洲地处珠江虎跳门水道东侧,水质清澈,禾虫质量最好,“粉洲禾虫”是历史上一直驰名粤港澳的品牌。
目前,莲洲镇是珠江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镇之一,被确定为珠海市国家级生态农业园、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适宜禾虫繁衍的潮间带滩涂有近万亩,是全省最大的禾虫增养殖储备资源。莲洲也是目前“中国禾虫之乡”国家级荣誉的唯一得者。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员调查数据显示,野生禾虫分布密度高和质量好是斗门水域。“装禾虫”项目所在地的莲洲镇,不仅禾虫质量最好,还完整承存着“四宝”的生产技艺和出产系列产品。
【历史渊源】

禾虫曾经是广泛分布广东沿海潮间带的生物。珠海市斗门区处在珠江干流西江的出海口,濒临南海,世居在这里的是浮家泛宅的疍民。宋元以来,斗门沿海自然浮露出一望无际的沙田,随着珠江三角洲全面开发,大片沙田开垦为良田。据同治《香山县志》和民初《香山县乡土志》,沙田开发始于明代,疍民最早参与沙田围垦,陆续形成新的沙田市镇和乡村聚落。疍民上岸“近水村庄居住,力田务本”,西江上游广府文化圈的江门、新会、台山、开平、恩平等农户也进入沙田区,带入广府民俗,同疍民风俗融汇,形成别具特色的大沙田民俗。装禾虫就是其中的重要民俗之一。
明清间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禾虫,状如蚕,……禾虫自稻根出,潮长浸田,因乘潮入海。日浮夜沉,浮则水面皆紫。”“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说明自古以来,粤人已熟知禾虫的生长规律,掌握了禾虫的捕捞技术,并制作成美食。诗人黄延彪《见食禾虫有感》诗:“一截一截又一截,生于田陇长于禾。秋风鲈鱼寻常美,暑月鲥鱼亦逊之。”
清代竹枝词:“夏云积雨暮天红,落网安兜趁晚风;晨早埋街争利市,满城挑担卖禾虫。”民谚“灯光闪闪似火龙,清明漏夜装禾虫。”描画出天红欲雨禾虫盛出,农家夜捕禾虫的田园风景,早市满城叫卖的市井风俗画面。其中的“暮天红”、“落网安兜”、“埋街”、“漏夜”、“趁”、“装”等都是粤地民间方言,可见禾虫已经深深渗透到民间风俗习尚的肌理,成为很特殊的禾虫民俗文化。
目前掌握的装禾虫主要传承群体分为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家族传承群体包括禾虫捕捞及美食制作,其它民俗文化为社会传承。
禾虫捕捞传承:第一代陈带(1907年出生,已故);第二代陈新丙(1942年出生,已故);第三代陈宝财(1963年出生);第四代陈健辉(1986年出生)。
美食制作传承:第一代卢有(1933年出生,已故);第二代卢长胜(1957年出生);第三代卢建华(1983年出生)。
【基本内容】
装禾虫是流行于珠海市斗门区的莲洲、白蕉、斗门等镇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基本内容包括:
一、语言、物候相关的民俗
斗门区的莲洲、白蕉、斗门等镇至今保留较多禾虫生长的潮间带,当地人称为禾虫埠。每年农历四月和八月初一、十五大潮时,是禾虫捕捞的黄金时段,民间俗称为“禾虫造”,除有虫体最肥美的“正造”、丰收的“大造”之外,还有黄瓜、荔枝上市时的“黄瓜虫造”、“荔枝虫造”等。

二、禾虫捕捞相关的民俗
“装禾虫”的传统工具叫“禾虫萝”,由麻线手工编织而成,再用薯莨汁加蛋清染晒,使其更结实而不易折断。这种工艺是早期广东沿海疍民的重要风俗之一。
三、生活相关的民俗
禾虫除鲜食外,当地民间还将其制作成禾虫干、禾虫饼、禾虫酱、禾虫油,俗称“四宝”,是民间逢年过节的馈赠佳品。以此烹制各具特色的菜肴,成为粤菜菜系组成部分,兼以各类禾虫食材不同的食疗功效,构成整套的禾虫食俗,是广东饮食文化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四、民间口头文学相关的民俗
历代文人把禾虫作为民间风物载入笔记、诗歌等文学作品。如今在珠海的传统禾虫产区,还流传许多与禾虫相关谚语、歇后语,譬如民谚“戆佬等禾虫”,“手急眼快装禾虫”,歇后语“禾虫爆浆——发烂”等。再有与禾虫相关的咸水歌也在民间以口头方式演绎至今。
“装禾虫”民俗在当地影响广泛,拥有禾虫捕捞、美食制作、口头文学及咸水歌演唱等传承群体,其中禾虫捕捞、美食制作为家族传承,其它为社会传承。

【相关实物及文化场所】
1.禾虫捕捞作业场所“禾虫埠”以及埠头的水闸。
2.禾虫捕捞作业器材:“禾虫萝”,从前的“禾虫萝”用幼细麻线织成,再用薯莨水加蛋清染晒,现在多数用化纤线代替麻线。禾虫萝基本上是屈大均《广东新语》是描述的“巨口狭尾”圆锥形网袋。小的端口俗称“萝尾”,先用绳子扎牢封口,大的端口俗称“萝头”,张开安置在禾虫埠的闸口装捕禾虫;禾虫装满进网袋后,就“收萝”把住大口,解开“萝尾”,把禾虫倾泻入放置在禾艇上的“禾虫桶”中。“禾虫桶”用木材或其他材料制成,用来盛装禾虫,通常准备七八个。农艇:用来运载禾虫,体积一般为7桶或9桶艇。另外还有分装禾虫的水壳和电筒(以前用煤油汽灯)照明器材。
3.禾虫干、禾虫饼、禾虫酱、禾虫油“禾虫四宝”的制成品。
4.历代笔记、诗词等历史文献资料;沙田民歌“装禾虫”的声像资料、“莲洲禾虫节”的视频;大量的禾虫食谱和禾虫食疗配方。
5.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省市各级科研单位在“装禾虫”项目所在地进行科学研究和试验的成果报告。
【代表性传承人】
“装禾虫”项目民众参与度大,覆盖面广,在项目所在地莲洲和白蕉、斗门各镇有比较广泛的传承人群。主要传承群体分为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家族传承群体包括禾虫捕捞及美食制作,其它民俗文化为社会传承。其中有以下的代表性传承人:
禾虫捕捞代表性传承人:
陈宝财,珠海莲洲人,出生于1963年2月,初中文化,小时候跟随父亲陈新丙捕捞禾虫,熟悉禾虫生长环境、习性特点,并熟练掌握禾虫捕捞技巧,捕捞道具制作。
陈健辉,陈宝财儿子,出生于1986年12月,高中文化,工作之余跟随父亲陈宝财学习禾虫习性特点、捕捞技巧,能独立进行禾虫捕捞。
禾虫美食制作代表性传承人:
卢长胜,珠海莲洲人,出生于1957年10月,初中文化。早年跟随父亲卢有学习禾虫烹制技艺。1976年跟从上横大茶楼名厨林社养拜师,学习烹调技艺;1981年创建师傅仔饭店。他擅长蒸禾虫、生炒禾虫,蒜子焖禾虫,秘制禾虫酱,其中最代表性作品生炒禾虫,深受当地食客及游客喜爱。
卢建华,卢长胜儿子,出生于1983年7月,高中文化,跟随父亲卢长胜学习禾虫烹制技艺,基本掌握相关技巧,能独立烹饪禾虫菜肴。
传承群体:在莲洲和白蕉、斗门各镇,拥有较多掌握禾虫捕捞、美食制作的沙田人,此外他们了解装禾虫相关习俗,熟悉相关谚语,相关文化团体还拥有一批文艺爱好者,他们擅长创作和演唱与禾虫相关的咸水歌,经常参加相关活动,宣传禾虫文化。在非遗进校园过程中,镇区一批中小学学生也对当地禾虫文化有一定了解,基本熟悉禾虫的生态环境和习性特点。
【主要特征】
一、区域不可替代性
珠海斗门区是珠江三角洲现存最大的低沙田区,有漫长的潮间带。莲洲镇是珠江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镇之一,被确定为珠海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和生态农业园建设示范区,也是目前省内保护最好的禾虫产区。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员调查数据显示,斗门水域的野生禾虫分布密度高和质量好,其中莲洲镇禾虫质量最好,也是目前“中国禾虫之乡”国家级荣誉的唯一得者。历史上,随着大沙田开发世居此地的疍民和沿西江而下的广府农耕群体向融合,产生了别具特色的大沙田民俗,莲洲、白蕉、斗门各镇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装禾虫”习俗,融汇了大沙田区、“咸淡水交界”很多自然坏境和人文环境因素,具有广东省其他区域不可替代性文化特征。
二、民众参与度高,项目覆盖面广
“装禾虫”除了是斗门大沙田区最有特色的生产活动之外,其相关的生产习俗、文学作品、语言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俗谚语、禾虫食俗和食疗风尚等等民俗事像,深深渗透入本土民间风俗的层层肌理,并与当地国家级民俗类非文化遗产“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鸭扎包”、“七月三十装路香”等项目相融合,是民众参与度最高,参与面最广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之一。
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价值综合性强
环境洁净,是禾虫栖息繁衍的自然条件,保护环境是禾虫产区民众的普遍认同;禾虫食俗和食疗风尚是广东饮食文化产业链重要的环节,莲洲的“粉洲禾虫”肥壮丰腴,颜色金黄,营养价值高,是出口的重要品牌;“禾虫四宝”是“莲洲禾虫节”独有品牌,省内外和香港、澳门的游客和食客纷至沓来,社会效益好;历代同禾虫有关的笔记文献记录、诗词创作、民歌唱诵、俚语民谚很丰富,文化价值高。
“装禾虫”是综合性很强非遗项目。
【重要价值】
一、环境保护价值
禾虫是洁净水体的指示性生物,只能栖息繁衍于无污染的潮间带。因此禾虫生产状况,对海洋环境和潮间带生态监测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装禾虫”项目所在地莲洲镇是珠江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镇之一,被确定为珠海市国家级生态农业园、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也是目前“中国禾虫之乡”国家级荣誉的唯一得者。“装禾虫”非遗项目对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二、经济价值
禾虫捕捞,美食烹制,加工制作,曾经是广东沿海潮间带很重要的经济活动和产业,但随着城镇化土地开发、滩涂围垦和环境污染,科研滞后,很多生产基地已不存,产业链条断裂。“装禾虫”项目保留着较完整的传承,目前广东省的禾虫生长环境研究、禾虫种苗繁育、人工增养殖技术试验推广,都基本集中在项目的所在地。当地还完整地保留了禾虫干、禾虫饼、禾虫酱、禾虫油的制作技艺及产品系列,当地俗称“四宝”,是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区域逢年过节的重要馈赠佳品之一。“装禾虫”项目对科学研究以及对产业链的重置和复兴有重大经济价值。
三、文化价值
在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史上,最大的成果是沙田开发。疍民最早参与沙田围垦,陆续形成新的沙田市镇和乡村聚落。疍民上岸“近水村庄居住,力田务本”,随着西江上游的江门、新会、台山、开平、恩平等农户进入沙田区,广府民俗逐步同疍民风俗融汇,形成别具特色的大沙田民俗。斗门大沙田区融汇了沙田开发进程中的疍民文化和广府农耕文化,“装禾虫”是其物化载体形式。尤其历代同禾虫有关的笔记文献记录、诗词创作、俚语民谚,以及咸水歌等内容十分丰富,文化价值高。该项目对珠江三角洲开发史、疍民文化史、环境史、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有十分珍贵价值。
四、社会价值
珠海毗邻澳门、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莲洲禾虫系列产品也成为香港、澳门及广东省内外游客和食客的最爱,相关的民风民俗也成为彼此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构建和谐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广泛地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