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Jan 25, 2025 转载处:珠海市文化馆
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扎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根据《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市第十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珠府函〔2025〕4号)文件,我市新增1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至此,我市共有6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将新增项目公布如下:
跟着小编一起来认识认识
新增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吧!
三灶民间故事
三灶民间故事是流传于三灶岛的人文历史传说、三灶岛抗敌传说和三灶地名由来等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讲述简单,通俗易懂,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三灶民间故事共收录120 篇,其中古代故事39篇,地名掌故37篇,近现代故事44篇,均来自三灶民众的日常生活,人文历史、民俗典故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灶、石咀头、炮台山、牛婆墩等地名的由来;风物传说中有《灵岩洞的传说》《龙潭仙女的传说》《歌仙刘三妹的故事》等;抗击海盗的传说有《张保仔》《忠孝牌坊》《金花娘娘》等,这些传说故事都深刻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三弦演奏技艺
三弦(琴),从秦朝时期逐渐形成的中国古老弹拨乐器。其琴鼓两面都蒙以皮膜,声音独特动听,弹奏旋律时音域间高低变化自由,可奏出各种滑音,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意 拳
意拳是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传统拳种之一,脱胎于形意拳,以“先天真意”为立足之本,至今已有150年历史,建立了以寻求先天真意、发挥人体自然良能为核心和特点的拳法体系。意拳以养生、技击两部分内容为主,功法包括:基础功法、养生功法、技击功法、健舞功法等。它可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技击对抗、滋养现代体育项目及其它学科。
八 极 拳
八极拳原盛行于北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八极拳被带进南京国术馆,走进黄埔军校,被称为“华南八极拳”。八极拳动作朴实简洁,刚猛暴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八极拳内以练气而独善其身,外以练硬而强壮筋骨。内外兼修,神形兼备。
斋菜制作技艺
斋菜制作技艺是岭南地区的特色技艺,它讲究清净饮食,禁用“荤腥”,这有别于一般素食;诸味调和、不得先尝,全凭经验纯熟来控制;融合了岭南特色、潮菜口味;食材选择上,注重营养搭配、四时养生;加工手法上,讲究刀工精巧;独门技艺制作食材、醮料等,老香橼、普宁豆酱、南姜、百香果等都是常用辅助用调。同时,低盐、低糖、低油,善用火候控制颜色、口感和味觉是核心。特色菜有:百味人生、老香橼酥、椒酱豆腐、炊石榴球等。
古法榨糖技艺
中国传统制糖技艺可以追溯到晋·葛洪《西京杂记》“南粤出产蜜(土糖)”,经过隋、唐、元发展,明、清时期规模越来越大。金湾区红旗镇东靠三板山,西临黄杨河,夏秋高温多雨,光照强;冬季干燥,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宜甘蔗生长和糖分积累。
红旗传统制糖技艺采用的是南宋·王灼《糖霜谱》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石辘榨蔗锅灶熬糖,瓦器分蜜”法,做出的糖色泽鲜明、不焦不结、干净卫生,损失少、出糖多、糖品佳,属于纯蔗糖熬制。工艺流程主要有:榨汁、开泡、赶水、出糖、打沙、成型等基蔗本步骤,采用手工熬制而成,天然醇香,不添加防腐剂、色素、抗结剂、助剂等,从甘蔗取汁到最后的成品入库,完全采用物理方法将这些糖分进行结晶。红旗传统制糖技艺历史源远流长,对研究广东制糖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对研究当地民风、民俗和农业、手工业、古贸易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渔家菜制作技艺
渔家菜制作技艺是流传在金湾区三灶镇英表村一带以海鲜为主的传统菜,烹饪采用广东传统的清蒸、白灼、腌制等方法,保留了中原地区豫菜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基本传统,讲究各种口味相融相和,同时借鉴了西方海鲜煎炸、焗等方法,融合发展成当地独特的渔家菜制作技艺。主要的菜品有袁家大盘菜、凉瓜焖三黎、蒸三干、蚝豉焖猪手、淡菜煲白菜干、咸芋苗、结饭煲等。
虾酱制作技艺(高栏)
虾酱是南水地区的传统制作酱食品,已有过百年的历史。虾酱制作技艺是在遵循南水渔民的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对酒品性味的深入研究,对虾酱处理、发酵等工序进行优化改良而形成的一种美食制作技艺。用南水镇本地的小银虾加入盐、酒,经发酵磨成黏稠状后,做成的酱食品,味道咸香。南水渔民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虾酱,味道鲜美、易于保存,极具地方特色,一般都是制成罐装调味品在市场上出售,是民众日常食用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月饼制作技艺
莲溪豆沙月饼属于广式月饼,主要分布于珠海市斗门区莲溪镇,是当地居民的传统节庆小吃。它与上横黄沙蚬、莲洲无渣粉葛、粉洲禾虫、横山鸭扎包等斗门特色小吃一样,驰誉周边地区,深受消费者欢迎。
莲溪豆沙月饼能在各式各样的月饼中脱颖而出,就在于它的豆沙馅精选原料并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莲溪豆沙月饼的关键——豆沙馅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六个步骤:一是精选红豆及其它材料;二是清洗浸泡;三是煮豆;四是研磨;五是压水;六是炒豆糊。豆沙馅制作好之后,还要经过制作饼皮、包饼、压模、烘焙和包装等流程。其食材取自原生自然,绝无任何添加。食之生津即化,口感细腻软糯,甜度适中纯粹,香味饱满清雅。
凉茶配制技艺(李氏百草)
李氏百草茶是珠海斗门地区李屋村李氏先人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道地中草药为原料,食用、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消食健脾、疏散风热、清热定惊、开胃消滞功效的日常饮品。该项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珠海市斗门区及周边区域。
凉茶配制技艺(古春堂)
古春堂古法草本凉茶制作技艺是珠海市斗门区白藤街道中医世家周庆元一族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食用、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多种功效的饮料。
蕉芋粉传统制作技艺
在斗门白蕉客家地区,种植蕉芋并将其磨制、蒸煮成粉作为补充口粮食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中靠小托山而居的小托村尤为出名。种植蕉芋、制作蕉芋粉条是小托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传统习俗。每年春分至清明是蕉芋种植的季节,冬至是蕉芋成熟的季节,冬至后小托村等地的居民便会忙着采挖蕉芋。状如姜块的蕉芋根茎在清洗干净后经刨榨成浆、过滤沉淀、溶粉做浆、上锅蒸煮、切制晾晒后可以制作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蕉芋粉条。这些粉条在水煮后口感爽滑、柔韧劲道,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还有药用功效,被冠以“山中鱼翅”的美誉。中医认为,蕉芋味甘清淡、性凉,有清热利湿、解毒、安神降压之功效。每到年底,小托村的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蕉芋粉条。它不仅是常年在外的亲友返乡必吃的家乡美食,也寄托着外面游子的浓浓乡愁,更是白蕉当地人外出访亲送友的伴手礼。
白蕉海鲈疍家腌制技艺
白蕉海鲈疍家腌制技艺是斗门区白蕉镇疍家人的传统食品加工技艺,主要分布于斗门区白蕉镇。疍家人依水而居,长期在大海上捕捞作业,而大海赋予了疍家人各式各样的海鲜,鱼、虾、蟹、贝等,不一而足。
由于疍家人每天都会捕捞大量海鲜,为了更好地保存,斗门白蕉地区勤劳智慧的疍家人发明了“盐鲜”和“鱼干”腌制技艺,其中海鲈鱼是当地最具代表性也是当地疍家人最为钟爱的海鲜腌制食品。
长沙墟卢相公诞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长沙墟村民邀请一位名叫卢志中的教师前来开馆教学。他为长沙墟培养出一批知书明理的弟子,开创了香山县乡村教育的先河,深受村人敬重。他去世后,长沙墟人将他敬为先贤,筹款建卢相公庙,逢“卢相公诞”之日必来拜祭。年年如此,尊师重教之风渐成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四,香洲区长沙墟全村老少欢聚一起,拜卢相公庙,为入学孩童点朱砂,开展敬老慰问活动,比春节还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