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搜索

啃下它们,去看铜兽首没压力

发布时间:Mar 18, 2024 转载处:珠海金湾区图书馆



近日,珠海博物馆“火出圈”,成为珠海热门打卡点。

市民游客都纷纷慕名前来观赏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兽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文物与商周、两汉时期国宝级青铜重器等文物。现场开启人从众叕模式。


为何那么多人想去看?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克艰克难,荣归国土。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一件件珍宝自此流失海外,在百转千回里顾盼着魂牵梦萦的家园,更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弦。

聚散沉浮分离经百年,辗转归来重聚在盛世。百年后,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纷纷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不仅是一条文物的回归之旅,更是中华民族寻梦、圆梦的征途!或许,这正是本次展览引发热潮的深层原因。


本次珠海博物馆展示的回流文物,每一件都书写着大国气度的瑰丽华章,讲述着曲折的流散往事,呈现着中华艺术的恢宏典雅,让我们在欣赏之余,更加珍惜和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


你可能不知道

十二生肖铜兽首原是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大水法”的建筑构件,由清乾隆年间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铜兽首以精炼红铜为材,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兽首的身躯为石雕穿着袍服的造型。兽首使用传统失蜡法一体铸造成型,神态栩栩如生,毛发纤毫毕现,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堪称一绝。

图片

十二生肖铜兽


据考证,当年十二生肖铜像呈“八”字排列在圆明园海晏堂前的一个水池两边,时人称为“水力钟”。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是按照我国十二生肖设计的喷泉时钟,每到一个时辰,属于该时辰的生肖钟就会自动喷水。正午十二点时,十二生肖钟则同时喷水。

图片

铜版图——十二生肖兽首喷泉


截至2023年10月20日,虎首、牛首、猴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等七尊兽首已回归。2018年,疑似龙首的拍品曾现身拍场;蛇首、羊首、鸡首和狗首至今下落不明.....


图片

子鼠

2013年6月28日,法国皮诺家族正式将鼠首铜像捐赠给中国,目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

丑牛

2000年4月30日,中国保利集团在佳士得拍卖行购得,现存放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图片

寅虎

2000年5月2日,中国保利集团在苏富比拍卖行购得,现存放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图片

卯兔

2013年6月28日,法国皮诺家族正式将兔首铜像捐赠给中国,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

午马

2007年被香港企业家何鸿燊先生回购。2019年11月何鸿燊先生将马首无偿捐赠给国家文物局。2020年12月1日,马首铜像正式回归圆明园。




图片

申猴

2000年4月30日,中国保利集团在佳士得拍卖行购得,现存放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图片

亥猪

2003年,香港企业家何鸿燊先生出资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回猪首,并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



图片

戌狗

李占阳作

原作流失


图片

酉鸡

李占阳作

原作流失


图片

未羊

李占阳作

原作流失


图片

辰龙

李占阳作



图片

巳蛇

李占阳作

原作流失


150年过去了,无数中国人在断垣残壁的圆明园中独步之时,都曾经幻想过1859年这座万园之园的奇妙景色。

图片

纪录片《圆明园》 模拟还原海晏堂


无独有偶,珠海与圆明园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座城市拥有中国最大的清文化主题景区——圆明新园,被誉为“南中国唯一的皇家园林”。

图片

珠海圆明新园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兽首”虽归园,历史不容忘。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走进历史,走进圆明园,探寻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和其中无数艺术瑰宝背后的故事……


   延伸阅读   

01 圆明园藏宝谜踪

图片

作者:冯精志

索书号:I247.53/1185 

馆藏地:三楼文学阅览区

简介:

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闯入圆明园。负责园中珍藏的老太监在强盗破园的时刻,为了不让园内瑰宝落入洋人之手,把宝贝藏了起来,并在太监袍上留下谜底后投湖自尽。至此,圆明园最珍贵宝物的下落,无人知晓……


02 不该遗忘的废墟:圆明园

图片

作者:王英琦

索书号:I287.6/704  

馆藏地:一楼少儿阅览区

简介:

本书是当代著名散文家王英琦的散文集。作者用饱含热情、博爱的笔调和情感充沛的语言,抒写了对祖国河山、家乡父老的赤诚之心,字里行间充溢着澎湃的爱国情思和人文关怀。


03 圆明园防渗之争

图片

作者:赵永新

索书号:I253.7/421   

馆藏地:三楼文学阅览区


简介:

2005年春,圆明园防渗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件事前后历时大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堪称我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隔十六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圆明园防渗这面镜子时,又能从中看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

​  如果文物会说话,我想听它诉说1860前的辉煌与之后一百多年的辛酸;如果文物能看见,它定能看到这百年后的中国,强大美丽,为它遮风挡雨。更多精彩,可前往金图体验。




文中部分图片与资料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圆明园遗址公园”